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 经济管理系
经济管理系
首页 > 主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改革 >

经济管理系2021年秋季学期工作计划

作者:主编 时间:2022-08-04 来源:未知

 

经济管理系2021年秋季学期工作计划

                 (2021年8月7日)

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2021年工作计划》文件精神结合《经济管理系“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和《经济管理系2021年工作计划》任务要求,制订秋季学期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根据学校和系部发展定位,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全力推进转型发展、全力推进深化改革、全力推进从严治党,实施“规模兴系、质量强系、特色立系、创新荣系”的发展战略,激活力、补短板、突优势,务实作为,重点突破;以教学诊改为抓手,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以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实施思想引领与制度创新工程、深化“三教改革”工程、建设特色专业群工程、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工程、培育“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工程、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工程等“六大基础工程”。

二、总体目标

贯彻和落实“植根荆州、融入荆州,服务江汉平原、面向全省,走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努力将经济管理系办成一个以研学旅游、经济金融、智能管理、大数据应用、云计算技术等专业群协调发展,以普通专科教育为主,兼有社会培训,育训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人才培养宗旨,面向实践,强化能力,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实施“多元育人、产教融合”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高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荆州及江汉平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建立培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着力推进“高效课堂”,实施课堂革命,强化推进“三教改革”,持续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建立完善质量内部保证体系,逐步建设“地方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专业及专业群。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坚持产教融合,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创新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总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完善顶层设计,着力推进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培育办学特色,促进就业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1.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政校行企深度合作为基础,建立以学校专业带头人、高级职称教师、政府部门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研讨论证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科学对接,课堂标准与岗位标准无缝衔接,教学内容与生产工作内容有效融合。

2.着力推进政校行企深度合作。建立乡村振兴校村合作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

3.着力推进专业“课堂革命”改革工程。全面推进“三教改革”培育省级、国家级“课堂革命”案例。

4.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推广实施“专业实训、专业体验、企业课堂、跟岗实训、顶岗实习”五级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推动“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就业”五业融合贯通和有效衔接。

5.着力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新模式。引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校企共建机制,开展专业建设、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深度合作。探索实践校企共建“企业学院”或校内实训中心。

6.着力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着力推进“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双身份”就业。

任务目标:

1.建立乡村振兴合作基地2个;

2.建立校企合作基地10个;

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个;

5.建立校内专业实训室2个;

4.培育校级、省级“课堂革命”案例1项;

5.建立“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2个;

6.校企合作订单班2个

7.“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班1个。

(二)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德技并修、品学兼优的原则, 以学生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为目标,提高教育供给能力和水平,强化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在国家、省级各类竞赛以及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创建中取得新突破。

   1.创建优良学风。创新学生评价机制和奖励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探索实行学业导师制,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加强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学风教育,建立学风建设监督检查机制,打造具有生化特色的学风品牌。

2.探索学生工作新机制。建立经济管理系“3+8”学生工作模式。“3”是指三个区域,即学生宿舍区、教学楼区及劳动责任区;“8” 是指八个服务体系,即“学生日常教育服务体系”、“学生班级学业导师服务体系”、“学生党团建设服务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服务体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学生宿舍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学生技能竞赛与社团服务体系”。

3.坚持“教育新思路、培养新理念、管理新策略”创新发展机制,扎实开展大学生“四项教育”活动。强化课堂教学和课程思政主渠道的功能,努力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不断创新课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4.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专业社团管理,成立学生专业社团;支持和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

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把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弹性学制等具体措施,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实施学生就业分类指导计划,加大就业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任务目标:

1.开展“强国有我”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5次;

2.开展“爱国主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3次;

3.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3次;

4.开展行业企业专家励志与专业教育讲座2次;

5.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4次;

6.开展各类文体竞赛活动7次;

7.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实践活动6次;

8.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全覆盖100%;

9.学生创业指导与职业生涯指导全覆盖100%;

10.课程思政与课程劳育达到80%;

11.课堂到课率达到90%;

12.成立专业社团2个;

13.培育“互联网+”技能大赛项目1个。

14.培育德育特色案例1项;

15.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90%;

16.学生安全0事故;

17.学生流失率2.8%;

18.学生缴费率90%。

(三)坚持内涵发展,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市场调研促进专业建设与动态调整,专业建设委员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毕业生就业体系、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和“一二三课堂”贯通育人机制,着力推进“精工精艺,匠心匠魂”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有效推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精品在线课程建设。

     1.加强市场调研促进专业建设与动态调整。加强市场调研,科学分析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水平,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

     2.研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政行企深度融合,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校政行企共同研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提升人才培养标准与岗位标准、工作标准的融合度。

 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小组,拓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强化创新创业专业社团的建设管理,着力培育孵化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推进“实训室孵化”、“学校孵化”、“企业孵化”和社会创业实践等逐级培育机制。

4.完善“一二三课堂”贯通育人机制。优化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突出课堂教学知识技能的正向价值;做好第二课堂同第一课堂衔接,通过课堂拓展、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主题研讨、学习沙龙等形式;融合新媒体技术,发挥第三课堂优势,把线下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延伸至微信、微博等线上新媒体,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空间引领全覆盖。

     5.完善“精工精艺,匠心匠魂”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特色模式。

     6.完善学生技能提升竞赛体系。建立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强化“精工精艺”技术技能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每学期举办1-2次学生技能提升竞赛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专业社团的优势作用,加强各类技能大赛的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

     7.着力推进完善内涵建设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项目,培育建设省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培育省级项目。

任务目标:

1.开展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1次;

2.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1次;

3.开展专业(或方向)设置动态调整1次;

4.开展校企合作研讨会1次;

5.成立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兴趣小组4个;

6.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空间(第三课堂)50%;

7.培育各类技能大赛团队(项目)3个;

8.成立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团队(项目)1项;

9.培育校级、省级提质培优项目5项;

10.举办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季(节)活动1次。

(四)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完善人才质量内部保证体系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

1.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机制,实施校企“双主体、双导师”育人特色。

2.积极开展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改革)教育理念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有效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3.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加快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推进和培育“专业课堂革命”案例。

4.根据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教学内容对接生产工作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对接工作岗位标准的要求,着力推进“三教改革”工程。

5.加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践“校企订单班”、“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双师育人、工学交替”办学特色模式。

6.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路子,充分吸纳企业资源,组建1个企业学院,强化学生技术技能能力培养。

7.全面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建全完善科学管理运行的制度链,建立“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的目标与标准,实时跟踪与监控预警,实施动态诊断与改进,形成持续化诊改和常态化诊改,建立完善人才质量内部保证体系。

任务目标:

1.制定完善2022年系部发展计划、标准及诊改报告;

2.制定完善2022年专业建设计划、标准及诊改报告;

3.制定完善2022年课程建设计划、标准及诊改报告;

4.制定完善2022年教师发展计划、标准及诊改报告;

5.制定完善2022年学生发展计划、标准及诊改报告;

6.制定完善2022年班级建设计划、标准及诊改报告;

7.教学诊改培训及“说诊改”活动4次;

8.人人参与教学诊改100%;

9.完成学期教学诊改资料100%;

10.建立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100%。

(五)坚持质量为本,打造高水平特色专业群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坚持“服务地方、突出特色、强化应用”的建设理念,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构筑专业建设平台为支撑,进一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形成1个具有较高水平、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群),逐步建成1-2个特色优势专业,1-2个专业基本达到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标准。重点建设与地方新兴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研学旅游、经济金融、智能管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兴产业专业,调整和增设适应性强的专业方向,凝炼专业特色,新增社会人才需求量大专业的3-4个。

1.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按照“合理布局、融入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发展应用、强化特色”的总体原则,围绕凝聚专业方向、汇聚师资队伍,培育建设1-2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培育2-3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2.凝炼专业特色和提升科研竞争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专业教师为龙头、以品牌特色、教学诊改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纽带,整合专业资源,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教学团队,出1-2项标志性的高水平成果。

3.优化专业设置,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着力培育“智慧旅游+酒店运营+烹饪美食”产业链专业群,逐步建成在省内同类院校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专业(群)。培育2个专业基本达到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标准。

4.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地方产业布局、产业优势、市场需求调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专业自身发展规律,对专业进行战略分析,强化专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

任务目标:

1.培育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

2.培育省级特色品牌专业1个;

3.新增新兴支柱交产业专业2个;

4.培育校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

5.培育校级、省级科技创新教学团队1个;

6.培育校级、省级标志性成果1项。

(六)坚持人才强校,打造质量精良教学团队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20条》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关于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和专业现状与发展需要,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引进力度,引进硕士学位教师5名,引进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经历教师5名。

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程,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达到硕士以上学历占40%以上,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教师占30%以上。

3.打通教师培养晋升渠道和完善激励机制,使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10%,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60%,培育建设1-2个校级教师工作室,实现省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零的突破。

4.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培养机制,重点实施中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5.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培养工程,为每名新入职教师配备成长发展导师。

6.运用教学工作坊、教学诊改等载体和手段,推进中青年教师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技能提升。

7.实施高层次人才助推计划,推进“省市优秀青年教师”、“省级优秀创新教学团队”、“国家西部地区人才访问学者”培养计划与培育工程,健全青年教师考核评聘和破格晋升机制。

8.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引进行业专业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1名。

9.聘用行业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加强校行合作、校企合作,实施“学校+行业+企业”多元育人机制,建立完善聘用企业导师薪酬激励机制,着力推进行业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聘用“客座教授”工程,聘用企业“客座教授”10名。

10.培养培育省级技能名师工程。加大校内培育和校外聘用相结合的办法,培育或引进行业技术技能型杰出人才,推进申报“省级技能名师”1-2名。

11.推进青年教师下企业培养锻炼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建设,每个专业建立1-2教师培养基地,每年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每年每名教师不少于20天。

任务目标:

1.引进硕士学位教师1名,硕士及以上学历占35%以上;

2.引进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经历教师3名,企业教师占30%以上;

3.引进高职称人才1名,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3%;

4.聘用企业技术能手10名;

5.聘用行业企业专家“客座教授”2名;

5.持续培育校级教师工作室1个;

6.寒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每人5天;

7.建立培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4个。

8.教师“传、帮、带”结对10对;

9.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50%。

10.生师比达到1:22。

(七)坚持育训结合,提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集科技资源,建设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积极开展校地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服务,提升专业群和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专业对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率。

1.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支持教师申报高层次、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研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支持教师开展应用技术创新创业,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取得省级科研成果新突破,提升整体科研实力。

2.推进“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技术”专业群培育与建设。积极参与荆州市开发区产业园的建设与服务,推进校地合作及校企合作共建工程。

3.推进“经济+金融+营销”专业群培育与建设,助力荆州市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和人才支撑。

4.推进“智慧旅游+酒店运营+烹饪美食+文化展演”专业群培育与建设,助力荆州名胜古迹旅游与新兴文化旅游、楚菜美食与荆州美食、古文化旅游与红色传承旅游、学校非遗传承研学旅游与非遗工匠小镇观光旅游等特色项目推介与服务。

5.积极推进“政校行企”深度融合。围绕荆州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等产业的技术问题,组建“校政行企”协同创新团队,开展协同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与推广。

6.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培育推荐申报荆州市科技专家和荆州市科技特派员,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培训与技术指导。

7.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设备设施。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和技术服务流程,深入校企合作引入资金和技术,校企共建校内实训中心,资源共享。

8.加强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实训、就业和培训相融合的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确保每个专业6-8个相对稳定、联系密切的实践教学基地。

任务目标:

1.教师主编、参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

2.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工作(生产)过程的校本教材1部;

3.校企共同开展基于岗位标准的合页式教材1部;

4.持续培育省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成果1项;

5.专业(教师)参与社会服务项目1项;

6.持续推进实施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1项;

7.申报荆州市科技特派员1名;

8.社会培训、技术指导100人次;

9.培育荆州市“一村一匠”培训项目1项;

10.推进“校村合作”及“校镇合作”建立乡村振兴基地1个。

(八)坚持协同创新,打造非遗传承发展平台

围绕学校非遗传承研学旅游与非遗工匠小镇观光旅游等特色项目,着力推进校企共建“智慧旅游+酒店运营+烹饪美食+文化展演”专业群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促进学校非遗传承研学旅游与非遗工匠小镇观光旅游的建设、发展、推介与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群和产业学院的优势,打造学校非遗特色的国内国际新品牌、新高度。

    1.培育建设“智慧旅游+酒店运营+烹饪美食+文化展演”专业群,围绕非遗传承研学旅游与非遗工匠小镇观光旅游建设与发展,构建专业群建设特色品牌。

2.加大对学校非遗传承研学旅游与非遗工匠小镇观光旅游的联合研讨与开发,推进成果转化。

4.发挥专业群优势,加大社会宣传推介力度,助力学校打造学校非遗特色建成国内国际新品牌提供宣传、推介、服务等支持。

任务目标:

1.非遗传承研学旅游100人;

2.培育学校非遗传承导游8人;

3.开展校非遗传承宣传推介活动3次;

4.开展“课程非遗”特色教学20%。

(九)坚持开放办学,提升国际合作交流质量

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学校“非遗文化传承领域的国际化研学联盟”建设,开展国际化研学活动,着力加强与发挥“智慧旅游+酒店运营+烹饪美食+文化展演”专业群的作用,推进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研讨、转化、宣传、推介和服务。

1.加大“智慧旅游+酒店运营+烹饪美食+文化展演”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融入“非遗特色”元素,实施“课程非遗”教学。

2.加大对学校“非遗特色”的研讨,提炼国际特色品牌,加大成果转化与推广。

3.定期安排学生参与学校非遗传承院和非遗工匠小镇进行实践教学、实践研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能力。

4.培养培育专业群教师和学生优秀宣讲团队,宣传推介学校“非遗”特色品牌,吸引更多中小学学生、社会团体、国际友人和国际交流学生等。

任务目标:

1.持续培育“非遗传承”与专业特色建设项目1项

2.持续组织大学生非遗研学等实践活动1次;

3.持续向中小学学生及社会团体宣传推介学校非遗活动3次;

4.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非遗文化传承国际研学活动2次。

 

(十)坚持党建引领,提升管理运行水平

始终坚持“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持与发挥党建领航的优势作用,着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党建工作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系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系部的安全稳定、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证,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全面提高党建思政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为持续良性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组织保证和精神支撑。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守党章,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2.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按期召开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党支部委员会会议和上党课。重点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以“不忘初心担当”为主要内容,结合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确定主题和具体方式,做到形式多样、氛围庄重。

4.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意识。不断激发党组织创先争优的内在活力,使党组织成为凝心聚力、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5.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持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爱校、荣校、兴校”教育,为安全稳定、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证。

6.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巩固单位创建成果,落实责任制。弘扬敬业爱岗精神,开展精神文明品牌创建活动。

任务目标:

1.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活动4次;

2.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实践活动3次;

3.开展“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主题教育活动3次;

4.开展“守初心、担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3次;

5.开展党支部书记讲党课2次;

6.开展党支部“三会”每月1次;

7.开展教师“教书育人,强国有我”主题教育活动3次;

8.开展“爱校、荣校、兴校”教育实践活动2次;

9.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培训80人次;

10.培养优秀入党积极分子4名;

11.持续培育党建思政特色案例1项。

12.违规违纪0事件。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举措

1.组织保障: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考核制度,实施奖罚机制,为建设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制度保障: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功能,保证科学决策;完善修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落实,为建设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安全保障:加强网络管理和,健全安全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维护和谐稳定,为建设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4.监督保障:任务分解,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为建设发展提供监督保障。

任务目标:

1.成立领导小组,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

2.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强化高效运行与有效管理;

3.加强网站管理,有效控制舆情;

4.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5.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实时跟踪,确保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