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 经济管理系
经济管理系
首页 > 主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改革 >

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深化

作者:主编 时间:2022-08-04 来源:未知

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程。“三教”改革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一根本问题,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一、以教师为根本,建设优质师资队伍

目前,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的通知》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从教师来源、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多项相应举措,以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1.完善和激活用人机制,广纳人才

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引进职业教师的有关要求,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将“具备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必备条件,坚持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并重,把好人才“入口关”。深化校企合作,突破用人机制壁垒,打通校企间人才流动通道,采用订单班、师徒制、项目合作等形式,将企业行业优秀技能人才引入到学校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数量补充和能力提升,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减轻校本教师的教学压力。加强校际间合作,在秉承“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上成立校级联盟,采用名师互访、互动教研、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互助合作,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健全教师发展机制,强师提质

以“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发展标准,从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4个维度系统设计教师发展轨迹: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课程首席教师—名师。着力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构建教师能力梯级培养体系,使得教师“人人身上有指标”,全过程、全要素、全员参与。建立教师成长档案,通过“8步大循环+4步小循环”,即“教师发展目标—发展标准—规划任务分解—学校、院部专业年度计划—计划实施(监测—数据分析—发布预警—调整改进)—自我诊断—诊断考核—持续改进”的不断循环,按照季度、学期、年度定期进行自我诊断改进,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原动力,全方位多维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结合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把国家职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等相关标准等纳入教师发展的必修模块,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通过省培、国培、企业实践、实训基地实训等培训进修形式,培育一批“能教学授课、能生产实践、能职业培训”的“三师”教师,探索建立“三师”素质标准,优化和完善教师的能力结构。


3.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激发活力

做好考核评价制度顶层设计,以“双师”素质为导向,建立质量激励与约束制度,激发教师的动力和活力。如制定关于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教师发展标准、优质教学奖、教科研及社会服务考核奖励办法、评教评学、大赛奖励办法、名师评选、“双师型”教师评聘、职称评聘、教师培训进修管理办法等制度,坚持德才兼备,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岗位晋级等考核中的比重,激发教师教书育人活力和创造力,通过考核评价制度“引擎”和“指挥棒”,驱动教师“勤于学、敏于思、善于行”,使教师准确定位,与学校“共生共长”,有利于推动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提升,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探索构建容错纠错机制,让教师“想为、能为、敢为、有为”。

二、以教材为纲要,促进课程建设

围绕教材改革问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建设在线精品课程、开发国家规划教材、每三年修订一次教材等方面提出了多项要求,以确保教材紧跟技术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高职院校应以适应企业行业需求为质量导向,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突出“职业性、系统性、教育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大力深化教材改革,促进课程建设。


1.以质量保障机制保障教材建设

要建立“系(教研室)—二级学院—教务处—学校”四级教材审批制度,层层逐级申报审批,严格把控教材质量,杜绝“劣质”教材进入课堂。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制度,及时获取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评价反馈信息,全面即时跟踪教材质量。建立教材诊断改进制度,通过“教材建设规划—建设目标—课程标准—计划设计—计划实施(监测—数据分析—发布预警—调整改进)—自我诊断—诊断考核—持续改进”的不断循环,按照学期、年度定期进行诊断改进,全程、全方位持续提升教材建设水平。


2.以企业行业需求引领教材建设

全面融合国家职业教育“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及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设计思路,结合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按照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需求重构与序化教材内容,及时将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体现前沿性、时代性和科学性。探索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行业所需人才相契合的目标,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工作,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3.以课程建设引导教材建设

以课程建设引导和统领教材建设,将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映射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对接课程标准,实现以项目为主线贯穿始终的理论教学内容组织思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内容组织思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组织思路,让学生能以“边学习边运用边修身”的方式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提升职业素养。


4.以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加大“立体式”创新型教材的开发力度,使教材资源多元化、可视化、情境化、趣味化和开放化,实现数字化教材与纸质教材的虚实结合,教学性与自学性的有效结合。

三、以教法为手段,推动课堂革命

“怎么教”是实现高质有效教学的关键,其核心是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和各种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将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针对教法改革问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实习实训”“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等解决措施。高职院校应坚持“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信教融合、教法多样、精准评价”,着力革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革命。


1.工学结合

强化教学与实训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企业行业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积极开展多样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采用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机制,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实现校企双导师、校内外双课堂、学生学徒双身份,并探索学生3天在企业、2天在学校的“3+2”人才培养模式。


2.课证融通

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抓手,实现课证互嵌共生、互动共长,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按照职业能力高低分层分级、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


3.信教融合

将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者优势,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极大延伸。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全面多元发展,教师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下获得不断提升,师生教学相长,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同时,加强虚拟现实仿真教学资源建设,使实训教学“看得见、进得去、动得了、可再现”,持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


4.教法多样

坚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合理综合运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项目实践、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与方法,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打造“有用、有趣、有序、有效”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认知主体,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5.精准评价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全程追踪师生的教与学行为,课前、课中、课后实时采集师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态,精准化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平台管教学、过程可回溯,使教学输入到教学输出的整个过程,由受非教学因素较多影响的传统教学评价的“灰箱”转变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的“白箱”,实现实时诊断和及时改进。(《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