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 经济管理系
经济管理系
首页 > 主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科研 >

数字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建设方案

作者:主编 时间:2022-08-04 来源:未知


 

学校拟申报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职业本科专业,培育建设数字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研发推广平台。紧扣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锚定荆州“4611”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建设数字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信息技术产业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将研发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活动量化,达到研发成果推广转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着力推进计算机应用工程专业培育建设,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背景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2017年成立以来,设置培育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经过6年的培育建设,在专业规模、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办学体系及显著的专业特色,有效服务支撑区域数字智能化产业发展与研究,初步形成“产学研训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与模式,为培育建设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职业本科专业打下了坚实基地。学校拟组建培育数字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研发与技术转化中心1个,培育建设省级高水平技术创新团队1个。

二、建设原则

1.平台建设与师资建设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科研组织相对较为薄弱,缺乏较为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缺乏高水平行业领军人物。培育建设数字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研发推广平台,重点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通过培养与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创新科研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科研团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队伍,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创新协同科研团队,有效保障数字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研发推广平台的培育建设。

2.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遵循“教学质量推动科研、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原则,依托重点培育建设数字智能化(计算机)技术专业群,充分发挥专业群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着力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有效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助力荆州、江汉平原及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3.平台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培育建设数字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研发推广平台,要紧扣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锚定荆州“4611”现代产业体系,有效服务区域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重大发展战略,助力区域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积极开展“校政合作、校地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人才,培育建设“地方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省级特色专业群,助推数字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研发推广平台的培育建设,技术研发推广平台的建设将有力促进推进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4.平台建设与协同创新相结合

积极深入推进“政校行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多方技术、人才、平台等优势资源,培育建设“产学研训服”技术合作平台,着力推进专业群各专业共同发展,积极开展多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共同研发与创新发展,建立完善创新科研机制体制建设和社会服务的方式、方法与模式,实现“共享共赢、互动循环、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新理念、新格局、新模式。

三、建设措施

1.完善平台机制体制建设

(1)建立完善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组织架构。成立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统筹规划、协调资源,研究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和确保质量;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相关工作任务;由二级院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清单、落实工作任务;建立定期会商联动和督导考核机制,切实推进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有序推进。

(2)完善体制机制改革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体制和政策环境,建立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规范落实科研经费纵向管理,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和聘用的管理相关,充分发挥科研绩效督导、考核、奖励等激励机制,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科研主动性、能动性、自觉性。

2.培育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1)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围绕科研重点研究和重点服务领域,实质引进和柔性引进并举。引进具有硕士学历(学位)及以上、具有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前沿研究项目行业杰出技术人才或领军人物2-3名;开展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引进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较高学术研究水平和有较大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学术专家担任特聘教授,规划组织指导项目研究和带培科研骨干。

(2)技术研发与服务团队建设。对接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锚定荆州“4611”现代产业体系等信息技术的新兴支柱产业和行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群和重点专业的人才、技术优势,培育以大数据运维新技术、软件新技术、智慧智能新技术等为重点的技术研发与服务团队2-3个,着力推进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应用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平台技术推广工程。

(3)培养提升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水平。按照“重点培养、动态管理、成果导向”原则,推进实施“技艺大师培养工程”、“楚天技能名师培养工程”、“荆州市科技专家及科技特派员培养工程”和“专业骨干教师向行业杰出人才拜师学艺培养工程”,形成“以老带新、以点带面、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团队,不断培养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计划培养技艺大师5名、楚天技能名师1名、荆州市科技专家或科技特派员2名、专业骨干教师10名。

3.搭建多元化“产学研训服”合作平台

(1)培育建设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荆州4611现代产业体系,锚定计算机应用工程服务信息产业、数字经济、智能化、智慧化的专业建设发展目标,着力推进培育实施计算机应用工程专业的“一试点、一学院、两中心”技术研发推广平台。依托武汉达梦数据库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网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1+X证书”试点,着力推进“岗课赛证”融通职业技能模式,培养计算机编程和计算机数据分析的实践实操能力,逐步培育建设成为省级“1+X证书”试点平台。联合湖北国菱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育建设“数字智能技术产业学院”,重点开展软件技术、大数据运维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机安全技术等深度合作,培养信息产业、数字经济、智能化、智慧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培育建设成为省级“产教融合”技术平台。依托武汉誉天互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华三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网盒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万声通讯有限公司、湖北国菱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海尔物联网智能家电有限公司、美的楼宇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共建共享、共生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发挥校企技术与资源优势和企业强大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进行校内平台导师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培育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和成果转化,利用产业学院校企研发平台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培养学生掌握专业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技术技能,组建专业社团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开展社会服务与培训。通过三年时间,逐步建设成为省级校企合作“技术研发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

(2)培育建设专业社团团队。目前已经成立“计算机维护维修”、“电商直播技术”2个专业社团建设,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技术培训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但专业社团建设发展与管理存在临时性、随意性,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要进一步整合专业骨干教师有效资源,重点实施的“校企共建专业社团”的新模式,引进校外专家资源,拓宽技术服务领域,着力推进“专业师资团队+专业学生团队”科研服务模式,形成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和提升社会服务效能,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水平,培育专业社团服务社会的特色品牌。

(3)培育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建设计算机信息技术、大数据运维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等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联合武汉誉天互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华三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网盒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国菱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海尔物联网智能家电有限公司、中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共建共享、共生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发挥校企技术与资源优势和企业强大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和行业杰出领军人物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工艺技术、新产品研发、拜师学艺传技等优势作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培育建设数字智能化(计算机)技术服务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建设数字智能化信息技术专业群仿真实训中心,着力加强培育建设计算机应用工程专业,培养和储备一大批高素质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为计算机信息类、大数据技术料、软件技术等企业提供解决系方案等技术咨询服务,助力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荆州4611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支持,为智能技术、智慧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技术服务。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统筹规划、协调资源,研究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和确保质量;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相关工作任务;由二级院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清单、落实工作任务;建立定期会商联动和督导考核机制,切实推进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有序推进。

2.政策保障

学校要加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保障,保证科研经费逐步增加,确保建设顺利实施和确保质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鼓励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激励政策;多方筹措,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争取行业企业资金资助。

2.制度保障

制订关于平台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平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制订了平台相关理事会章程以及设备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员管理、现场管理等有关制度,确保本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

五、建设成效

1.科研和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改革与实践成效显著

学院通过深化技术研发服务平合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服务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以及各项制度建设,不断优化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政策环境。充分激发了平台建设各方的活力,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多元化“产学研训服”合作平台建设,依托1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1个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1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技术创新团队、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2个专业社团的培育建设,不断拓宽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搭建“政校行企”合作共赢的社会培训平台,完善社会服务与技术培训体系,不断扩大社会培训种类和数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培育建设有鲜明特色的“地方离不开、业内都认可、社会有影响”的省级数字智能化(计算机)技术研发推广平台。